主办 | 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文联
承办 | 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版画院/南京美术馆
总策划 | 徐惠泉 濮存周
学术主持 | 齐凤阁
艺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班 苓 蔡 枫 陈 炜 陈新建 金 田 李 啸 廖 鹏 卢治平 濮存周 齐凤阁 尚 辉 王国斌 徐惠泉 徐龙宝 杨春华 张远帆 张敏杰 张 放 张兴来 张国琳 郑贤红 周国斌 周一清
项目执行 | 刘彤彬 吴 扬 陈 敏
项目成员 | 陶 岚 王鉴非 徐花石 金曼蕾
展览地点 | 江苏省美术馆
展览日期 | 2019年7月12日至28日
参展艺术家
程 勉 金明华 俞启慧 甘正伦 陈聿强 丁立松
朱维明 沈民义 倪建明 陆 平 牛桂生 卢治平
王成城 武国强 戴 斌 龚赣弟 周国斌 翁承豪
张国琳 童兆源 张远帆 周一清 班 苓 徐龙宝
李 雷 杨春华 刘祥顺 王西林 程新德 李 胜
谢 旭 张天星 金祥龙 沈有福 徐开利 郑贤红
钱卫民 周 路 陈新建 辜居一 王孟鸣 陈 超
吴 晨 张敏杰 徐寒杰 曹俊伦 蔡 枫 张 放
冯绪民 金小平 顾志军 苏岩声 王轶琼 濮存周
万子亮 蔡鸿君 陈燕林 朱建辉 王凤发 徐银东
祁 耿 方利民 周崇涨 马榕君 凌加春 白 雪
刘 波 邹向群 应金飞 沈向红 曾 雷 李 蔚
余 超 秦 文 沈雪江 陈海燕 曹晓阳 佟 颷
许 峰 王淑敏 张新江 赵永泉 陈晓云 白启忠
贾 刚 章水雄 杨振和 马忠贤 韦 萍 周迎春
韩 东 金 云 刘彤彬 罗 凡 王坚如 王 超
章 愳 邵蓓艳 沙红波 傅河江 陈 刚 桑茂林
邓清之 李小光 孙 灵 张晓锋 刘 波 陶亚清
徐增英 朱海燕 刘 颖 张 伟 庾武锋 李言波
朱 燕 扈金娥 丁静时 汤晓云 魏惠东 张小莹
王 晴 程 奇 石 瑞 陶 缀 袁 艳 管书军
孙 艳 凌云飞 朱鋐安 熊友飞 吴 扬 王 帅
吴 健 陶 岚 李 莹 赵芝倩 仲倩倩 周蕴智
王鉴非 李 雯 颜克疾 张靖雯 丛 伟 杨 丽
汤玉文 李燕春 何晓晴 习 惠 薛 寅 邢思东
鲍 涛 张 雷 叶 琛 李成蹊 孙文烨 黄雯君
郭梦迪 顾 勤 包叶⾈ 龙 珩 陈瑜婷 陈思瑾
全 行 施 堃 刘振宇 安沂南 章艺源 陆珠荟
前 言
文 / 徐惠泉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中国的传统版画历史悠久,几乎与印刷术一同诞生,作为书籍插图或装饰图案的复制工艺传承延续了一千多年。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艺术家执刀向木,以创作版画取代了传统的复制版画,创作了大批集叙事性、革命性和战斗性于一体的作品,以其直接的视觉力量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在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此后的中国版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当代的版画创作实际是融技艺与创作思维于一体的完整艺术表达语言系统。江苏省美术馆依托“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致力于版画的研究、交流和推广,尤其是对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此次由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文联主办,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版画院、南京美术馆承办的“汲古镌今——江浙沪皖四地版画名家名作邀请展”,共展出作品180余件,亦旨在展示四地名家的经典之作和年青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呈现当代版画的生命活力和内在精神。
当代版画中,实验创新与传承积淀并行,新技术与旧方法共存,构筑和彰显了版画的面貌特征和精神特质,令当代版画呈现出了多元态势,既是对“古”的传承,也是对“今”的诠释,这即是展览主题中所谓“汲古镌今”之内涵。展出作品中,有些意在以个性的手法和形式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有些则抛开叙事,诉诸于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尤其在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实验性已使其开始逐渐逾越传统版种的疆界,以当代艺术的思维和呈现方式,将新的技术和艺术语言蕴于其中。与此同时,版画先天的材质媒介、创作模式和思维逻辑,以及版画语言难以替代的强烈特性,也促使版画家们在自己创作中,直接或间接地调动和引用各种要素,形成拓展其定义和边界的张力,使作者在思辨与创作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事实上,及至信息时代的当下,当代版画面临着诸多新技术、新媒介的挑战,同时也生发出新的机遇。如何避免固步自封,在吸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衍生出版画创作更丰富的多样性表达,是版画家需要面对的共同命题。当代的中青年版画家力图在观念、材料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培养开阔多元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汲取和渗透跨专业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版画在当代语境下新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
此次展览通过对江浙沪皖老中青版画家的作品呈现,旨在探讨和展望中国当代版画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如何不断研究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下,以更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将对社会与时代的思考、自我表达的诉求和个人的艺术观念融合在作品中,使当代版画勃发出新的生命力。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木刻 59×77cm 1984-1986年 程 勉
水印木刻 80×108cm 2013年 金明华
木版水印 47×61cm 1994年 甘正伦
木版水印 150×83cm 2018年 濮存周
水印丝网版画 51×69cm 2001年 陈聿强
丝网 54×84cm 2018年 卢治平
木版水印 91×60cm 2019年 戴 斌
丝网 58×50cm 2012年 周国斌
木版 46×60cm 2018年 张远帆
黑白水印 62×82cm 1986年 班 苓
木口木刻 28×28cm 2017年 徐龙宝
水印木刻 15×15cm×6 1998-2006年 杨春华
套色木刻 78×120cm 2018年 谢 旭
水印木刻 70×94cm 2019年 张天星
综合版 60×100cm 2017年 陈新建
木刻 62.7×110cm 2014年 陈 超
平版 100×280cm 2018年 张敏杰
水印木刻 180×97cm 2013年 张 放
水印木刻 150×85cm 2009年 顾志军
丝网版 60×80cm 2017年 苏岩声
木刻 90×180cm 2018年 朱建辉
铜版 80×60cm 2018年 周崇涨
丝网 66×89cm 2016年 刘 波
水印版画 180×220cm×4 2018年 应金飞
丝网 48×58cm 2016年 秦 文
水印木刻 70×103cm 2016年 王淑敏
综合版 59×42cm 2018年 赵永泉
绝版套色木刻 88×40cm 2017年 金 云
套色木刻 70×90cm 2019年 刘彤彬
铜版蚀刻 38×60cm 2015年 罗 凡
石版 50×33cm 2018年 程 奇
水印木刻 64×95cm 2018年 陶 缀
60×90cm 2019年 吴 扬
水印木刻 60×90cm 2016年 仲倩倩
综合版 76×92cm 2018年 丛 伟
平版独幅 28×37cm 2019年 张 雷
水印版画 40×76cm 2018年 叶 琛
脱胶版画 60×90cm 2019年 施 堃
综合版 64×43cm 2018年 安沂南
后 记
温润清雅富春江,奔腾入海长江水。江浙沪皖因水而富饶,因水而智慧,也因水在中国绘画史上独领风骚。江浙沪皖,不仅水墨名家名作辈出,水印木刻和雕版等版画艺术也独树一帜,它源自唐代,发展至今,随着西方现代版画技术的引入,形成了多版种的发展面貌,影响着国内版画艺术的发展,并日益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
四地版画,在中国版画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上海是中国新兴木刻的源起之地,开创了中国新兴版画之路。浙江以国美为代表,传承了蔡元培先生国立艺术院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作品对现代版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徽的徽派版画尤其是新徽派版画,在描绘大好河山等题材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巨制力作。江苏作为中国传统版画的发源地之一,对木刻水印艺术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们创立的江苏水印木刻流派,影响至今。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四地的版画名家名作聚集一堂,让我们可以重温经典、更是对版画艺术的一次展望。版画发展正面临着多重选择,毋庸讳言,困难和机遇并存。版画面貌在当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如何传承经典、如何创新、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如何体现时代的特征、如何与国际艺术相融合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直面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举办此次版画邀请展正是试图以一个区域的现象折射整个版画艺术的现状,是对其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涵盖了各个时期,其中包括版画界的代表人物和作出突出成绩的青年艺术家,参展的作品时间跨度很大,既反映出四地版画在现代艺术史中的突出成就,也体现出四地版画创作的新鲜活力。这些经典作品和新的尝试从某种程度解答了当下版画艺术面临的多重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汲古以镌今,艺术家们通过不同时期的探索和梳理为版画整体的发展奠定了学术的基础;不断结合现代技术和语言的演变寻找新的契机和突破,都将深刻影响版画艺术的后续发展和更多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年轻版画家和老一辈艺术家相比,更多是专业院校毕业,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创作语言更多样化,作品更追求实验性。反映在展览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中轻年艺术家逐渐进行着从传统到现当代的转换,创作版种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作品突出版种材料的特性,追求版画本体语言的呈现。
当今艺术环境与大环境同步变幻着,艺术与受众、艺术与市场、艺术与媒体,各种关系纷沓而至。版画作为对绘画性和制作性有很高要求的艺术形式,难免曲高和寡。在这种情况下,版画家们淡定执着,不忘初心,坚持不断探索,实现着一种对艺术的坚守。回顾历史,任何能留得下、传得久、成为经典的作品,都是甘于寂寞,不图一时喧嚣而产生的。
优秀的艺术当然需要不断推广传播。南京市文联和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这次邀请展,更多的寄望于推动四地版画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引起社会对版画艺术的认知和关注。在此要感谢各主办、承办单位为此付出的努力,感谢各位参展艺术家对展览的大力支持。汲古镌今,源远流长,版画艺术之河将更加宽广。相信这个展览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江苏省美术馆
2019年7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艺术+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