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风初见――何柳花鸟画研修班师生展作品欣赏
前 言
在这荷香四溢、清风徐来的盛夏时节,何柳花鸟画研修班迎来了第一届花鸟画师生艺术作品展。我们这次的作品展主要是对这一阶段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的一次汇报性展出,作品也是在班级中挑选出来的一些精品力作,可谓立意新颖、风格各异、匠心独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多维性,凸显了学员们不落窠臼、造法自然,对花鸟画艺术不断思考与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主讲老师何柳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吴冠南先生。曾荣获“2010年南京年度提名画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第二届全国青年漆画大展,第二届江苏美术奖等省市国家级展览。研修班现有学员近150人,其中可谓卧虎藏龙,许多学员本身就从事艺术类工作,基本功扎实、艺术素养很高且专业创作水平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中有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和全国单项展多次的优秀学员、省市级美协会员的就多达二十多人,但其中也不乏一部分零基础学员。在何柳老师的悉心教学指导之下,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次展览是他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来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生旦净末丑纷纷亮相登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展示出自己最丰硕的艺术果实!希望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艺术水平能够日益精进、百尺竿头, 看得更高、画得更多、走得更远,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好的生活愿景!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曾佳
本次活动安排如下:
一、1:30到3:00 进行研修班学术研讨会(特邀名家参会,设观听席位,只限报名参与)
二、3:30 举行开幕式(主讲老师讲话)
三、3:30 集体合影留念
四、3:40 观看展览
五、4:00 主讲老师何柳先生带领学员点评参展作品
展览时间:2020年8月2日(星期日)下午
展览地点:南艺后街水木秦淮D区梓鋆书院
何 柳(主讲老师)
1982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江苏梦之蓝书画院秘书长,南京市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2010年南京年度提名画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第二届江苏美术奖等省市国家级展览。
曾 佳(理论主讲)
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南京工业技术大学。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南京分院理事,南京名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院委,鼓楼区政协书画协会理事,江苏梦之蓝书画院院委。著有《明清帝王肖像画研究》(专著),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合著)。
学员作品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艺术+艺术平台
笔精墨妙——吕少卿作品展
主办 |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文物总店/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花木大世界控股有限公司
承办 | 塔索艺术空间/江苏聚德拍卖/南京吴敬梓纪念馆/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新华书店六朝美术家画廊/南京水墨之都
协办 | 品艺南京/大艺术+/江苏盛得/金陵美术馆艺术空间
画展题字 | 刘伟冬
学术主持 | 顾平
策展人 | 尹苏桥
出品人 | 杨娟
开幕日期 | 2020年5月10日下午3:30
展览日期 | 2020年5月10日至6月6日
展览地点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环陵路1号天弘山庄18-101
自说自画
文/吕少卿
予居金陵,喜其地文采风流,山水城林,怡情悦性,涵灵养德。师友云集,春风如坐。倏忽近三十载矣,乐甚!予初以画事为学,后乃治史为业。凭一教职,去稻粱之谋,有五柳之居,得浴六朝文脉而临流觞之乐,能观江南清润而有秦淮之丽,天上人间!
近数年间,予始有暇嬉戏笔墨之间,或写淡淡春山秋水以遣兴,或绘馆娃红袖抚琴以娱目,亦能借文人高士乐事之图以抒怀,或以菩萨罗汉造像之境径去我执,顿明萦缠只是贪嗔痴之惑,亦了解脱无非戒定慧之明,未曾思徒以炫技见长,然个人疏淡之趣味、不争之性情,磊然笔端纸间。古人所谓画外千卷,不亦然乎?予兄杭春晓曾云:“观今日画学,多重技艺之娴,笔墨为程式所蔽,性情荡然难现。遥想东坡枯木之兴,米氏笔架之乐,皆非因画而画,实乃纵情之快事。” 诚哉斯言!予之画,传予意,达予情,而已。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吕少卿
吕少卿,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科研处处长,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美术与设计》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画硕士。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多家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艺术+艺术平台
艺趣轶事
文人空间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 源 (约? - 962)
五代南唐画家。江西进贤人,或作南京人。一作元,字叔达,曾官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工山水、人物、牛、虎,而尤以山水最为出名。他的著色青绿山水继承了李思训的笔法,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给人以气象雄壮之感。南唐烈祖时曾奉命写《庐山图》,中主时曾与周文矩、高冲古、朱澄、徐崇嗣等奉诏作《赏雪图》。董源在前代山水画家所取得的山水绘画实践的基础上,融会了王维水墨和李思训的著色山水之法,体验观察江南秀丽的山川自然景物,刻意描绘江南的林麓洲渚、山村渔舍,将山水画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为“江南山水画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辽宁省博物馆藏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潇湘图》、上 海博物馆所藏《夏山图》均是流传到现在最没有争议的董源存世真迹之一,也是董源春、夏、秋、冬四时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曾被收录在《宣和画谱》中。辽宁省博物馆藏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因描绘出江南夏日郊野优美的景象而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明净秀丽的江南景象在这件作品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江中渔人静静地下网捕鱼,两三行舟正缓缓地行驶在江水之中,将人们的目光引申到遥远的江天交界处,水汽、烟岚正缓缓浮起于逶迤的山峦水波间。坡峦溪岸淡墨皴染,营造出明净秀丽的江南景象。
客观地描绘山水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和主观感受,在六朝山水画独立时就已经为画家所注意,所以才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之说的提出,将春、秋等四季山水作为畅神、怡性的工具来对待。李思训、李昭道也有《春山图》的绘制。但如何能自如地描绘出四时山水的不同特色,并能自如地抒发情感,在技法和观念上则显然要经历相当长的探索才能摸索出成功的道路,从“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到“外师造化,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终于在五代时期结出累累硕果,中得心源”,不面创的第个高峰。 董源、巨然等人以江南山迎来了历史上山水画仓水为蓝本,荆浩、关全、李成等人以关陕地区、山东地区山水为蓝木、制造出我国山水画的第一个经典时代, 《夏景山口待渡图》 老无疑问是这一时代的伟大文化产物。
董源除工“秋岚远景”秋景山水外,夏景山水也是他最擅长的山水画创作题材,《宜和画谱》曾记载有他多幅“夏山”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如《夏山图》二幅,《夏山早行图》 二幅,《夏山牧牛图》一幅,《夏景山口待渡图》一幅, 等等,都是董源流传到北宋末年藏诸宣和内府的夏山题材类型的山水画作品。《画鉴》谓董源《夏山图》给人的感受是“幽深古润,使人神情爽朗”,能在炎热的夏季从董源所作《夏山图》中感受到夏日郁郁的幽深凉爽气息,确实是难得的身心享受。从此存世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上, 也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如此郁郁的夏日气息。
作山脚、山腰、溪岸渔家幽静生活情形,林麓洲渚、山村渔舍隐现,坡岸、山脚林木丰茂,水汽氤氲弥漫。坡岸用干湿不一的胡椒点点苔,塑造山川物象,非常简要、概括地点出山体物体的各个部分,尤其背阴处更成为苔点的聚合处,节奏分明,创造出了出人意料的幻象世界。
《夏景山口待渡图)》近景部分作坡岸透迤,丛林叠映,几丛茂密的竹林、树林连续向远景展开,层次分明,拉大了画面空间。近景树木的处理是董源最为关注的地方,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映衬,阔叶树与针叶树交互成林,郁郁葱葱,由之描绘出了一片繁盛的夏日景象。画家对林间坡岸景物的处理,更见精彩。如果凝神细看,仔细观察,林间碎影斑驳,几让人感受到晴午阳光泻落的情形恍惚间在眼前出现。坡岗、小径明亮细净,与背阴处的幽深凄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夏日繁茂清寂的真切感受。作者对客观物象把握得如此细密真切,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近岸处柳树以及阔叶树丛、水草、芦苇以及湿地环境,作者都做了精心的描绘。左边江中渔人静静地下网捕鱼,两三行舟正缓缓地行驶在江水之中,将人们的目光引导到遥远的江天交界处:右边江中则作- -渡船正从对岸驶来 ,船中旅客三三两两向近景渡口脉望,点出了待渡的主题。待渡舟船的急速运行与左边静青净捕鱼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以静衬动,凸显出全画描绘的焦点:夏日待渡。从人物、场景的安排上,让人感受到董源山水构图的精妙,匠心独运,不愧为印心之作。
此件作品在远景山川的处理上,更见董源山水的特色。首先是山峰的处理,《夏景山口待渡图》的中景、远景部分,不是雄伟的高山巨峰形象的描绘,而是江南缓缓向远方延伸的丘陵地貌特色的显现:
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
坡岸逶迤,丛林叠映,几丛茂密的竹林、树林连续向远处铺展。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映衬,阔叶树与针叶树交互成林,郁郁葱葱,呈现出繁盛的夏日景象。林间碎影斑驳,晴午阳光泻落的情形恍惚在眼前出现。坡岗、小径明亮细净,与背阴处的幽深凄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夏日繁茂清寂的真切感受。
黄公望认为董源山水作品多作典型的金陵山景,同时突出了江南多水汽、烟岚的气候特征。这在本卷远景江面、山间云气的处理上尤为明显。《夏景山口待渡图)》中、远景山峦的用笔,很值得注意,董源除用淡墨皴染之外,几乎全用干湿不一的胡椒点非常简要、概括地点出山体的各个部分,节奏分明,创造了出人意料的幻象世界: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卷十七《书画》)
用笔草草,物象与笔法的可离可合,在董源的手中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山水画笔墨、意境的两向分离,可能就在这里寻找到初始的源头。这也许是董源最为独特的创造,并带动后来“米氏云山”的出现。
节选自《中国历代绘画鉴赏》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艺术+艺术平台
艺术视频
在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布之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去年获奖的RCR吧
普利兹克奖作为建筑业界内最权威的大奖,堪称建筑界的“诺贝尔”!今年的获......
中国最美的徽派建筑究竟好在哪儿?
徽派建筑不止出现在吴冠中笔下的仙境,也隐藏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的拍摄地——呈坎古镇,此地曾被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徽派风格建筑的优雅贯穿百年,具有独一无二的气息......
2018美国建筑师协会最高奖AIA金奖授予:James Stewart Polshek
AIA金奖创立于1907年,由美国建筑师协会每年进行颁发,表彰长久以来对建筑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师......
朱道平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zMDc4OTExM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艺术画廊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列女图》—— 列女仁智 有祐邦家
《列女图》卷旧传东晋顾恺之作,此为南宋人摹本。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政权。楚元王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向(前77——前6年)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全书按妇女的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个列女故事。此卷为残本,其中“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7个故事保存完整。“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全丢失,又错将“鲁漆室女”之右半与“晋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一个故事。
为楚武王夫人邓曼。邓曼为邓国人,楚武王夫人、楚文王之母。不仅美丽,且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才智超人。顾恺之以刚劲凝重的“铁线描”勾勒人物形象,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颇富特色。
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赵昭仪的新妆,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马车称“轺车”,亦为汉代形制,描绘得非常细致无误,这些都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和壁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图象。
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中,表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马车声的一段,与此卷所表现的同一内容相比较,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人物的姿态手势都非常近似,可以证实其与《列女仁智图》同出自一个古本。而在传承、模写过程中,后者更为忠实于古本原作。
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画为屏风。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在她的诗中曾谈到在宫内看到《列女图》,并以此来鉴戒自己。这些都载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东汉时代的画像石、砖中,有不少表现列女故事的题材。画史并载蔡邕曾创作有《小列女图》。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图左为曹国僖负羁妻。晋公子重耳逃亡过曹,劝告僖负羁礼貌对待重耳,因有知人之名,成为有远识妇人的卓越代表。
图右为曹国大夫僖负羁。作僖负羁执壶与璧玉将自行接待重耳情形。僖负羁因听夫人劝告接待晋公子重耳,后终于挽救全城百姓性命。
根据《列女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摩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构图布局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列女传》及《列女仁智图》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本,尤为珍贵。
为晋伯宗及其妻、子伯州黎形象。晋大夫伯宗贤智,但好以直辩凌人,其妻谏其交好贤人毕羊,以托付其子伯州黎,终于为其子免祸。晋伯宗妻成为有远见、为家族免祸仁智女性的典型。
节选自《中国历代绘画鉴赏》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艺术+艺术平台